四川泥瓦邦建材有限公司
中國西部瓷都黃土工業開發區
黃女士
15520311023(同微)
240852646@qq.com
2022年,陶瓷行業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。一方面,國際局勢迷離、疫情反復、產業政策和成本上漲對陶瓷行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;另一方面,房地產暴雷,整裝趨勢進一步凸顯。與此同時,替代材料的發展越來越快,行業需要提升競爭力。
下半年,行業大趨勢是什么樣的?新的增長點在哪里?整裝渠道的機會和雷區都是哪些?瓷磚會被其他材料替代嗎?對此,姚若晗有不少看法。
建陶大業,大局未定
這兩年是逆全球化的趨勢,國際秩序體系正在重構,俄烏沖突就是以一種很暴力的方式在打破現有的國際秩序。這種打破會帶來危機,但背后也存在一些機會。
長期以來,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是外貿、投資、消費。
現在中國的外貿已經受到了影響。這兩年不管是防控還是躺平,實際上很多國家的經濟都是下行的,給了中國很大壓力,如果全世界都躺平,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經貿聯系會受到很大影響,這是一個很大的變數。
但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消費,疫情影響了正常的經濟和生活,極大地抑制了消費,人都出不去,是不可能消費的,甚至影響了很多領域的組織生產。再加上疫情本身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,下一步的走向、相關政策,包括相關政策的執行度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。從宏觀來看,前景并不樂觀。
另外,從產業層面來看,房地產前些年高速發展、過度擴張,帶動了60多個行業的發展,但同時也透支了它的后勁,債務杠桿過高,一旦某一關鍵環節出現問題,就會崩盤。現在大面積的崩盤,已經拖累了瓷磚行業。
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主要取決于行業外的因素。比如經濟大勢、國家的產業政策,房地產的發展,包括金融政策、貨幣政策,環保政策,甚至是能源價格,都會對陶瓷行業產生很大的影響。存在著這么多變數,談什么建陶局勢已定?陶瓷行業不能盲目樂觀。
整裝符合消費趨勢
能帶來穩定、大量訂單需求
在外力的作用之下,行業內部也會出現一些問題、變化。
首先,這種變化體現在全行業面臨的經濟危機。前幾年,大家可能感覺日子過得還不錯,難過的是腰部企業;但現在大家發現,頭部企業好像也沒有比腰部企業過的好。頭部企業按照擴張的布局,已經鋪開了“毯子”,鋪開之后出現問題也覆水難收。但是腰部企業有更大的經營彈性,形勢好,多生產點;形勢不好就停窯,抗風險能力還更強。
如果是普遍性的成本上升,問題并不是很大,水漲船高,大家都一樣。
但現在行業面臨的實際問題是,前些年和房地產做戰采是香餑餑,但恒大等房地產暴雷,暴露了很多問題:應收款要不回來了、突然失去了最大的增長點,經營平衡維持不了。
增長渠道大致是兩個方向,一是集采,二是零售。零售是一個慢功夫,也是個細工程。正向投入是需要時間的,還得保證投入效率不錯,才能有結果。
那么更快速的一個舉措就是集采,也就是我們說的整裝渠道。整裝是除了戰采之后,唯一一個能夠給穩定、大量訂單需求的渠道。
80、90后,甚至00后都已經是我們的目標消費群體了,現代年輕人很看重個人時間,不會把時間精力花在找自己不懂的材料上,他們更傾向于直接找整裝公司一站式搞定。這個消費觀念的變化非常大,一定會造成終端的服務模式改變、服務需求增強,整裝公司在整個產業里起到集約化的作用,集中產生效率,符合消費趨勢。
陶企面對整裝公司
要提高博弈能力,做足背景考核
目前的整裝基本上跟前幾年的開發商是類似發展模式,有大量訂單,掌握流量入口,處于優勢地位,陶瓷企業都想擠這條路(整裝),整裝公司就會對材料供應商條件越來越苛刻,只要有一家陶企妥協接受,同行只能都妥協,最終都成了雞肋,不做,沒有量;做,不賺錢,還要資金。
就像這些年,戰采早就不賺錢了,但是它量大,可以消化成本,所以大家還是一直不斷地提升占比。直到去年恒大翻車、房地產大面積暴雷,陶瓷行業才如夢初醒,現在大家都是一手交錢、一手交貨。為什么一定要吃個大虧,大家才醒悟過來?
面對整裝公司,行業要提高博弈能力,不然以行業的慣性,肯定要在這個領域里吃更多的虧,有些企業才會調整策略。
還有一點,整裝公司普遍都是輕資產企業,自身實力并沒有看起來那么高,幾乎沒有上市公司,經營數據、信息不透明,安全性是一個很大的隱患。像前幾年生意非常紅火的蘋果裝飾,一出問題跑路,拖累了一堆材料公司。
在合作前一定要做背景考核。了解合作對象的經營情況、征信情況,先不說能賺多少錢、利潤薄甚至沒利潤,可以攤一些費用也是有價值的,但是不要把本錢也虧沒了,這風險比房地產開發商還大。不像開發商大多數是上市公司,數據透明,出問題最后還有房子抵,整裝公司跑路就什么都沒了。
另外,整裝公司實際上也面臨著高度同質化、規模內競爭的問題。現在一些具備條件的整裝公司在做精細化運營,比如只做中高端的。還有些集團以不同的實體公司,分開做高、中、低端的整裝。
在未來幾年,精細化運營的趨勢會更加明顯,整裝行業發展的越規范、越精細,其實對上游的材料行業,包括陶瓷行業是有好處的,我們可以根據自己定位去選擇合作對象,達成更好的匹配,創造新價值和更多的利潤空間,而不是靠殺價來賺錢,現在整個行業的殺價太厲害了。
瓷磚也可能被替代
加強科研創新,提升產業的競爭力
有些專家說,“陶瓷都幾千年了,不可能被其他材料替代。”我覺得不一定。
有時候不能把情懷和科學理性畫等號,干陶瓷一輩子的人,肯定希望永遠不會被替代。但是站在客觀理性、科學的角度,任何材料都可能會被替代。就像陶瓷在不斷地替代天然材料、石材、木材,是因為陶瓷是人造材料,可以不斷地改進效果、性能。但是人造材料有很多種,如果有些材料,在效果或成本上比陶瓷進步的更快,那是不是有可能替代陶瓷?
舉個很明顯的例子,以前外墻磚占比很大,不管是高樓還是農村的房子都是貼外墻磚。后來很多人認為不合適,最后國家政策更是直接禁止了。因為建筑要求、國家的政策以及技術的發展,整個外墻磚行業都在萎縮,甚至消亡。以前福建有很多做外墻的廠,后來改革做仿古磚,或者直接停掉。外墻磚已經基本被外墻涂料給替代了,現在涂料發展非常塊,耐用性、效果都很好,成本也能夠不斷降低。
還有很多新材料發展的非常快,比如石塑板的性能就非常好又便宜,安裝起來也很快、很方便,是卡扣式的,可以大量替代墻地磚。現在瓷磚已經不值錢了,在B端平均都不到50塊錢一平方,但是平均的安裝成本,水泥砂漿、瓷磚膠、美縫膠這些東西價格可能是材料的兩倍。
如果瓷磚不在安裝方式方面做顛覆性的改進,競爭力會越來越弱,哪怕成本為0,別人都不會用,這一方面行業里一直沒有人去做真正的研究,估計也要被替代材料打得活不下去了,才能痛定思痛。
陶瓷行業有一個不好的現象,就是急功近利,沉迷于做簡單粗暴方式的事情。
我調研了很多相關企業,輔料、設備、加工、安裝的,發現真正的創新是很多小企業在研究,大企業迫于生產線壓力,都在解決產銷平衡問題,在這些方面反而下的功夫少。
很多陶瓷企業都被短期的業績給約束住了,不愿意去搞科研創新。從成本和成果上看,技術科研需要很長的周期,有投入還不見得一定能成功,但恰恰這才能真正提升一個產業的競爭力。